院士共植银缕梅活动圆满举行

2022-11-03

10月30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曹福亮、蒋剑春、刘仲华在园内共同种下一棵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银缕梅,彰显我所(园)多年以来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方面的成效。

银缕梅为金缕梅科银缕梅属落叶小乔木,是江苏唯一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木本植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为极度濒危物种,同时也是我国首批认定的重点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早在1935年,所(园)植物学家沈隽教授在宜兴芙蓉寺附近铜官山中采集到一份植物标本,其形态与金缕梅相似,但又有明显差异。后抗战爆发,包括沈隽所采的这份标本在内的数以十万计的标本与研究资料,由当时所(园)年轻科研人员单人骅等担负起护送西迁,因历史原因这份标本未来得及鉴定,尘封了近20年。1954年,单人骅研究员重新整理此份标本并开展相关研究,认为此树种是金缕梅科中的一员,与日本金缕梅相似,但还缺乏花部形态,难以定论。六年之后,中山大学的金缕梅科植物研究专家张宏达先生听说了这份罕见的标本,从广州赶到南京观察研究,定名为小叶金缕梅(Hamamelis subaequalis Hung T.Chang)。沈隽先生最初所采集的标本,也被指定为模式标本。1987年,为编纂《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邓懋彬带着昔日恩师单人骅先生的嘱托,与魏宏图、王希蕖等循着当年标本采集记录,重新回到宜兴西南的山地寻找,终于在宜兴善卷洞的石灰岩山地找到了7株这种“只结果不开花”的植株,并对该树种进行了物候观察和人工繁育试验。直至1991年3月,邓懋斌等终于又在宜兴见到了该植物的开花植株,没有花瓣,这和所有金缕梅属植物都不一样。经过充分研究,1992年邓懋彬等人发表了《银缕梅属——中国金缕梅科一新属》,以一个新属的形式,进行了正式发表,命名为银缕梅,学名定为Shaniodendron subaequale(H. T. Chang) M. B. Deng et al。其中,拉丁属名Shaniodendron为了纪念单人骅研究员,也称其为“单氏木”。1996年,我所(园)郝日明研究员通过对银缕梅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认为银缕梅与分布于伊朗里海南岸的波斯银缕梅属(Parrotia)具有最为密切的亲缘关系;1997年,仇寅龙等学者通过DNA序列分析,从分子层面确证了这一观点。1998年,郝日明和魏宏图将银缕梅学名订正为Parrotia subaequalis (H. T. Chang) R.M. Hao & H.T. Wei。

在植物进化的历史长河中,金缕梅科植物有着承前(裸子植物)启后(被子植物)的重要地位。银缕梅的发现,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具备金缕梅科所有各亚科和各族的地区,对古生物学、古地理学、古气候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活体材料和重要证据,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

多年来,所(园)科研人员对银缕梅持续开展了包括系统分类、生物学特性、资源分布和群落特征、珍稀濒危原因、形态解剖结构、繁殖技术和标准化育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近年还与相关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成了银缕梅新品种选育、繁殖和栽培技术研发基地,建立了高效快繁和标准化育苗体系。目前基地已繁育出不同规格的种苗50余万株,并在江苏省内外广泛开展适应性栽培实验,同时在宜兴开展回归引种工作,扩大银缕梅野生种群数量。银缕梅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已成为我国野生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经典案例之一。下一步,所(园)将进一步加强银缕梅保护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研究,采取回归引种等方式扩大野生种群,建立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模式;扩大银缕梅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建立全世界资源最丰富的种质资源库,开展银缕梅新品种培育研究。

来自央视新闻、央广网、中国新闻社、新华日报、中国江苏网、南京日报和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20余家新闻媒体进行采访报道,我所(园)多年开展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和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引起强烈反响。

  • 责任编辑:中山植物园信息员
  • 阅读次数:11661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科普之窗 科技发展】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