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全球的古海精灵——三叶虫

2024-06-18

三叶虫是一类生活在远古海洋中的节肢动物,从寒武纪到二叠纪纵横海洋近三亿年,尤其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时期无疑是远古海洋的超级明星。在这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已发现或命名的三叶虫已经超过两万种,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地。因此如果要评选古生物中的明星,三叶虫是绝对的顶流,它们已然成为研究者、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宠儿,几乎没有其他史前无脊椎动物可与之媲美。为配合“古海精灵——三叶虫化石及古海洋演化史”原创科普特展,6月2日下午,常博大讲堂特邀请彭善池研究员做客,揭开这一远古生物的神秘面纱。

彭善池老师是三叶虫展策展人、常州博物馆自然部主任雷倩萍的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地层古生物学家,曾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副主席和寒武系分会主席。长期从事寒武系及奥陶系早期三叶虫及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创建了全球寒武系4统10阶划分的年代地层框架,成为国际标准。在斜坡相三叶虫动物群研究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发表论著240多篇部,2009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在我国主持建立三个全球层型剖面“金钉子”,所建立的排碧阶“金钉子”是寒武系内的首个“金钉子”;创立华南寒武系的年代地层系统,进入国际地层委员会专著《国际地质年代2004》;主持编写《国际地质年代2012》及《国际地质年代2020》寒武系部分。

讲座面向社会公众,定位为科普讲座,围绕三叶虫身体的基本构造、三叶虫的个体发育和生态习性、三叶虫地史和地理分布、三叶虫的分类、中国三叶虫的研究简史、三叶虫的科学意义多方面展开。

三叶虫是最原始的节肢动物之一,与现存的海洋动物鲎较为亲近。身体多呈卵形,有背、腹两面。背壳分头、胸、尾三部分,腹壳有触角、口板、附肢等,体内有内脏器官。绝大多数三叶虫具有眼睛等视觉器官。附肢由内肢和外肢构成,分成若干节,外肢上附有鳃叶,鳃叶也是三叶虫的呼吸器官。

三叶虫生活在距今5.21-2.5亿年的古生代,种群数量庞大,全世界目前所发现的三叶虫已超过5000个属,约有20,000多种。我国除台湾外其它各省都产三叶虫,建立了多达1317个有效属(亚属),约2000余种,其中809个属出自寒武纪。我国是世界上产三叶虫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世界上三叶虫种属成分和地理分布上的差异,全球可分为“东方动物群”和“西方动物群”两大三叶虫动物群。按结构特点又分为球接子目、莱德利基虫目、耸棒头虫目、齿肋虫目、裂肋虫目、栉虫目、镜眼虫目、砑头虫目、褶颊虫目、镰虫目等10个目。  

孙云铸是我国科学研究三叶虫的第一人,他在1924年发表的《华北寒武纪动物化石》,是中国学者的第一本古生物专著。其后在1931、1935年又分别发表了研究我国华中、华南奥陶纪及华北寒武纪三叶虫的专著和一些研究论文。1937年他建立了我国华北的第1个寒武纪生物地层序列。卢衍豪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三叶虫研究泰斗,中科院院士。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是孙云铸的学生和助教。一生致力于中国的三叶虫研究,发表了160余篇(部)论文和专著。1949年以来,我国的三叶虫研究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果,有许多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水平,奠定了我国三叶虫研究的大国地位。

三叶虫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它是生物进化的见证,是大陆漂移的古生物见证,对确定地层时代、划分和对比地层具有参照作用。利用三叶虫的分布规律和古生态,还可以解释矿产分类、成因和分布规律,进而对每个时期的不同矿产进行预测。

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分享给关注的广大听众,线上观看13.5万人次,线下聆听100人。互动提问环节,面对听众的犀利问题论及国际学术争论,彭善池研究员展现出了学者的专业自信以及不退不让坚决捍卫中国学术专利的大家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 责任编辑:常州博物馆信息员
  • 阅读次数:5311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场馆在线 场馆动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