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永远高擎生态科普教育的大旗

2013-08-09

永远高擎生态科普教育的大旗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一、麋鹿保护区概况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江苏东部的黄海之滨,总面积780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667公顷,缓冲区面积2220公顷,实验区73112公顷。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国家林业局合作的国际项目,1985年由原国家林业部和江苏省政府联合建立,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主要承担着保护麋鹿、丹顶鹤及南黄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任。经过26年的建设和发展,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网络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项目示范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集体。在加强麋鹿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的同时,保护区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创新创优、构建生态文明载体,为普及生态科普知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加快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出力流汗、添砖加瓦。

二、生态科普教育建设路线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麋鹿保护区战斗在生态保护的前沿阵地,紧紧围绕生态科普教育的主题,上下求索、刻苦钻研,奋斗了26个春秋,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一系列生态建设成果。

科研保护是“土壤”,生态文明是“花蕾”,为“土壤”施肥,让“花朵”更艳。长期以来,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潜心于麋鹿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研究,出版了科研及科普著作《麋鹿研究与保护》、《中国麋鹿》及《神鹿回归》等11部,其中45万字的《中国麋鹿研究》被国家图书馆和全国31个省级图书馆及90多所高等院校图书馆收藏;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39个,其中国家重点攻关课题2个,获部、省科技进步奖及科普奖6个,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银奖各1个;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93篇,取得研究成果90多项,其中6项成果填补了世界麋鹿研究史上的空白,《麋鹿雄鹿在发情期的时间分配及行为研究》被收藏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麋鹿与丹顶鹤保护及栖息地恢复技术研究》获全国第三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杰出的科研成果指导了生态保护工作实践。麋鹿种群由1986年引进时的39头发展到现在的1902头,占世界总数的45%,其中野生麋鹿达196头。在麋鹿发展史上,保护区实施了麋鹿引种扩群、行为再塑和野生放养三个阶段;发现了麋鹿三大行为即“麋鹿一雌哺三仔、麋鹿上山、麋鹿采食互花米草”;创造了三个“世界之最”即“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最大的麋鹿种群”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创立了“麋鹿回归大自然”、“麋鹿走出世界红皮书”和“恢复野生麋鹿种群获得成功”三个里程碑。大丰麋鹿种群恢复的阶段性成果已经成为全球拯救其它珍稀濒危动物的成功范例,在国际自然保护领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大丰麋鹿种群的研究工作正从宏观向微观方向发展,由麋鹿的普通生物学向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方向纵深。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麋鹿为旗舰物种的南黄海湿地生态系统彰显了一方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非凡业绩。

生态旅游是“根系”,科普教育是“花蕾”,壮实“根系”,让“花朵”更大。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提倡生态道德,崇尚生态伦理,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普及生态知识。我们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创建了盐城第一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华麋鹿园,并以此为平台吸引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华麋鹿园景区建设从“新、奇、亮、特”上下功夫、做文章,开辟了“麋鹿观赏园”、“生物大观园”和“麋鹿文化园”三大主题生态景观;建成了科研培训中心、科普宣教中心和游客接待服务中心三大服务体系;强化了讲解服务队伍,精心挑选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职讲解员10名。鸟兽相依、林草繁茂、港汊交错的自然景色与古朴原始、错落有致、富含文化的人文景观,营造了“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的宽松环境,激发了全社会“拥抱自然、热爱自然”的热情。我们还将每年的8月14日(麋鹿回归节)作为免费开放日,使更多的社会公众能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生态文明之花的美丽。到目前为止,已接待了国内外游客400多万人次,让游客在亲临感受、潜移默化之中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

在少年儿童的心田播下生态文明的种子,收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果实。我们十分注重未成年人的生态道德教育,面向少年儿童,自主编著了《麋鹿的故事》、《野生麋鹿诞生记》连环画等10多种科普读本,其中《走进南黄海湿地》入选全省青少年“百种优秀苏版出版物”,《神鹿回归》荣获“第二届梁希科普奖”。《美丽的东方绿洲》、《这里有一片湿地》、《麋鹿》等一批由地方学校自主编著的校本教材也相继出版。大丰麋鹿种群的生态知识也被编入国家及省统编中小学教材及地方中考试卷之中。先后举办的中日韩三国亚洲湿地宣传周、中英青年交流等大型活动产生了较大国际影响。依托本土中小学校建立了湿地实验小学、湿地实验中学、麋鹿文化传播学校。麋鹿文化、湿地文化的传播、教育已经覆盖到了整个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同时全国各地有68所大、中、小学校在保护区建立了“生态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近30万人次的青少年前来保护区免费接受生态环境和爱国主义教育。

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融合,创造性地传承、挖掘历史悠久的麋鹿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是促进事业发展的灵魂。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把麋鹿文化融汇到景区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景区的人文景观既有古代麋鹿文化的钩沉与再现,又有当代麋鹿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景区内的桥、亭、廊、阁、台等建筑无不渗透着浓烈的麋鹿文化元素,深深烙下厚重的麋鹿文化印迹。此外,还创作了一系列的麋鹿文学、影视、邮品、书画和美术作品。先后出版麋鹿文化丛书三辑共32部,总发行量逾30万册;与央视及地方电视台联合制作影视专题片34部,其中和央视联合制作的电视片《236号麋鹿,孤独者的故事》,与《故宫》纪实片并列荣获全国第23届电视专题片“金鹰一等奖”。

麋鹿文化的传承和挖掘不仅是开展生态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提升了保护区的文化品位,并在本地区形成了一条旅游文化产业链。大丰市政府已连续举办了八届“中国•大丰国际麋鹿节暨经贸洽谈会”和两届“中国•大丰麋鹿生态旅游节”,在全社会形成了“企业借麋鹿扬名,麋鹿助企业发展”的共识。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到目前为止,依法注册的麋鹿商标和以麋鹿命名的社会团体已达62家。“麋鹿搭台,经贸唱戏”的喜人格局,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麋鹿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展望

生态科普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社会化建设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今后,我们将提升生态科研管理水平,着实加大生态旅游力度,合理有序培育生态旅游经济,做大科普教育平台。牢牢把握旅游业所蕴含的价值和商机,使保护区成为一个自然化、生态化、特色化、品位化、规范化的生态科普旅游目的地。坚持“以科研促保护,以旅游促发展,以文化促和谐,以科普提素质”的发展理念,使保护区成为地域对外展示的窗口和名片,永远高举生态科普教育的大旗,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实现生态科学和谐发展。

  • 责任编辑: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管理员
  • 阅读次数:1503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场馆在线 场馆动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