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未成年人社会实践行知基地

2013-08-14

“江苏省南京未成年人社会实践行知基地”是全省九大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之一,位于南京市浦口区,占地面积约300亩,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是南京市第一个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基地自1994年建立以来,以浦口区五里行 知小学为依托,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理念,以“三农”教育为特色,探索运行模式,充分整合资源,精心设计课程,力争建成“全国一流、全省示范、南京窗口”的新型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目前,基地累计接待学生近13万人,其中外国学生2300余人,新加坡、加拿大、印度等国家的教育部长也到基地参观考察。基地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江苏省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江苏省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并被列为国家首批“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

一、主要做法

1、立足自身实际,探索运行模式

浦口区行知基地作为一个由乡村小学发展起来的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坚持依靠自主发展创业与争取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发展路子,探索形成了一套“立足自身、政府扶持、借势发展”的运行模式。一是开拓生源渠道。为不断提升基地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通过开设“行知苑”网站、精心制作画册光盘、举办各类观摩交流会议、承办省市大型主题活动等形式,积极宣传、展示、推介基地的实践育人功能和教育效能,以“特色鲜明、形式生动、规范有序、收费低廉”的良好声誉,赢得了广大中小学校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誉。南京市及周边中小学校,甚至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外学校纷纷慕名组织学生前来基地实践体验。目前,在没有政府指令性生源指标的情况下,每年来基地参加实践体验的学生仍然超过了1.5万人。二是争取经费保障。浦口区委、区政府始终要求基地坚持公益性原则,只收取学生低廉的活动成本费,对贫困家庭、留守流动儿童等特殊未成年人予以免费。为解决基地的建设、维持经费,各级政府给予了大力扶持,2007年,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专项资金扶持1000万元、南京市配套1500万元、浦口区政府在原基础上,又无偿提供200亩土地和1亿元资金,用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改扩建工程。国家汉办、南京市关工委、南京市教育局等部门先后扶持700多万元专项建设资金。此外,基地还积极向省市有关部门申请承办各类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以奖代补形式,争取项目经费扶持。三是打造师资队伍。近年来,基地在浦口区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引进优秀专门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2002年,基地面向社会聘用了14名师范院校毕业生担任专职辅导员,使基地师资力量和教学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基地辅导员和教辅人员总数已达到23名。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教学能力,基地还制定了考察见学、培训交流、考核评比等制度,定期组织他们前往发展较好的省内外基地参观学习,并到行知小学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等。

2、突出三农特色,精心设计课程

基地充分利用地处农村且沿山临江的区位特点,围绕“社会”“实践”“行知”主题,突出思想性、实践性、教育性,精心设计以“三农”教育为鲜明特色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广大未成年人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农村、亲近农民、关心农业。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契机,开设了“学习农业科技”、“了解农村建设”、“体验农民生活”三大课程体系。在“学习农业科技”课程系列中,让学生全面接触农业科技知识,内容涵盖大田作物、果木蔬菜、花卉苗木、家禽家畜、水产养殖、能源气象等;在“了解农村建设”课程系列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土地流转、结构调整、乡风民俗、农村环保等农村问题,使他们加深对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认识;在“体验农民生活”课程系列中,让学生走进农家,与农民同劳动、同生活、同娱乐,亲身体验农民的现实生活,并开展农户社会调查等活动。二是创新教学手段。为增强实践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实现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转变,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基地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邀请浦口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业种植大户、科技致富能手举办讲座,讲解农业基础知识和本人致富经历;手把手教授采茶炒茶、陶艺制作、采摘棉花、花卉种植、割麦插秧等农业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对农副业生产的感性认识;组织参观考察基地周边的农庄、村办企业、老山林场等现代农业基地,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兴趣。三是深化教育功能。在坚持“三农”特色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深化教育功能,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吃苦精神、团队意识和爱国信念,引导他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基地定期邀请驻地部队官兵为来实践的中小学生开展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长期开展主题演讲、爱心公益、道德实践、红色之旅等教育活动。去年汶川大地震后,基地及时组织南京学生与灾区学生“手拉手”结对互助,为广大灾区学生奉献爱心,送去温暖。

3、充分整合资源,拓展教育载体

浦口区坚持“以社会为源、引社会入园”的发展思路,积极发掘各类资源,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努力开辟和拓展实践阵地和教育载体。一是发掘自身资源。基地立足现有条件,并积极整合五里行知实验小学的教育资源,经过充分发掘、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形成了基地生活区、农学实践区、室内科普区、国际交流区、文体活动区、素质拓展区等八大功能区域,设立了茶艺、陶艺教室,学生实践成果陈列室、禁毒教育展览室等专用功能教室。二是引进周边资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基地与毗邻6000亩地的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实验农场,3000亩地600个农户的五里村,附近的工厂、茶场,以及境内的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单位开展合作;2000年又引进了200亩地艺莲苑荷花基地,200亩地浦禾园枣树基地;基地还将市公安局禁毒所、市区两级科技局、环保局、消防大队、南京市科技活动中心等部门作为联系单位,形成了基地的2公里核心资源区,5公里拓展资源区,30公里联络资源区。三是延伸教育资源。基地充分利用南京红色资源众多、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区优势,充分挖掘省市和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宽和延伸教育渠道。基地把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国防园、南京中山陵园等资源整合进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省市改革开放30年成果展、解放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等大型展览活动作为学生了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生动课堂;将南京长江二桥、三桥、奥体中心、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等作为学生参观体验现代建筑艺术的阵地;基地还通过邀请韩国、新加坡等境外学生与中国学生互动交流,进行文化浸濡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二、取得成效

1、基地实力不断增强。浦口区行知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硬件设施不断完备,教育措施不断完善。从原江浦县一所不起眼的行知小学,只有一个180平方米的食堂和浴室,年接待学生6批次649名学生发展到南京有15家小学、31家中学在这里定点,年接待学生达59批次1.5万人,境外新加坡也有15所学校也来这里开展中华文化浸濡活动。

2、基地吸引力不断提升。按照特色化、精品化、综合化的思路,基地精心设计的课程,孩子们学得有兴趣、真投入、有感触。据一项调查统计显示,来行知基地实践后的孩子,当被问到,“通过几天的农村实践,你现在对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印象怎样”时,选择“很强烈”或“有较深印象”的小学生占99.4%,初中生占98.9%,高中生占98.7%。同时,学生的精彩小结和调查报告经过整理,编印了四本《在希望的田野上》专辑,供学生来基地交流之用。

3、基地影响力不断扩大。从2005年到现在,行知基地累计接待了39批次2300多名境外师生来这里进行中华文化浸濡活动。行知基地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贯穿到境外学生实践课程之中。行知基地负责人还随江苏省教育代表团赴英国访问,并应邀为英国孩子上风筝制作和书法课。大批次的境外学生接待经历为行知基地进一步发展开拓了视野,坚定了信心。

三、工作启示

1、一个好环境促进了基地健康成长。任何成功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纵观行知基地的成长,以下四点至关重要: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以及省、市委宣传部、教育系统主要领导先后来这里视察,勉励基地办好学;中央、省、市文明办未成年人教育主管领导也多次来基地指导工作;当地党委政府在资金、土地等方面全力支持基地建设。二是各级关工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中央及省、市关工委领导多次视察基地,多方筹集资金给予扶持,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推介宣传。1994年,行知基地正式挂牌。三是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基地周围的农场、农庄最大限度地为基地提供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基地周边的农户与基地结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乐于为学生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场所和服务。四是内部团结一致干事业的浓厚氛围。基地内部高效统一、和谐求实的工作环境也为基地的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一个好信念引领着基地持续发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基地将行知精神与社会生活、三农教育相结合,让未成年人在学习与实践中,懂礼仪、知荣辱、明事理、通天下。他们以行知的知行思想,作为教育理念的基础,同时结合国情、实情,开展丰富的三农实践活动,让未成年人接触农业、农村、农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荣辱观及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一支好团队支撑起基地宏伟事业。“立大志做小事,立大志做实事,立大志做新事”,这是行知基地人的精神写照。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们淡定坚守,甘于清贫,淡泊名利,十五年来始终如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坚持,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行知精神。他们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不断提升基地教学质量,丰富教育内涵,把辛苦当幸福,把疲惫当陶醉,始终保持着与基地共成长的心态,把学生成长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 责任编辑: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管理员
  • 阅读次数:1687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场馆在线 场馆动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