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市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

整合资源创新形式促进校外科技教育再上新台阶

2013-08-09

 

吴江市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在各级科协和教育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通过整合各类科普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活动形式,灵活实施“两馆合一”和“馆校结合”的运营模式,打造成了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艺术性于一体的重要科普教育阵地,并积极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试点和推广。2011年被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申报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今年7月,中心凭借特色教育与科普活动相结合、校外科学活动与校内科技教育有效衔接等优势,在参加全国首届科技场馆教育项目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一、依托市政府实事工程,打造成一流的科普教育场馆

2005年,吴江市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被列入吴江市政府十大实事工程,并开工兴建,2006年12月中心正式落成,总投资1.2亿元,分设科普展示活动区、文化艺术培训区、大型活动与学术会议区和办公服务区,在全国县级同类场馆中堪称一流。馆内共有展品140多件,总设备投资约2000万,其中有85%的展品是互动的,综合水平在全国县级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一流的硬件设施为吴江市开展大型科普教育活动提供了较好的场所,吴江市科普宣传周开幕式、全国科普日、青少年科学嘉年华、科技夏令营、青少年“三模”竞赛等活动相继在中心举办,也承办了许多国家级和华东地区的科技教育培训和比赛等活动。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中心已经成为青少年朋友最喜爱的“校外乐园”、“知识海洋”、“启智殿堂”,为有效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实施科学的运营模式,发挥优质的科普教育功能

中心坚持“科教兴市,养科学精神;文化强市,育创新人才”的科教理念,通过“两馆合一”、“馆校结合”的运营模式,为吴江开展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教育提供一流的服务保障。“两馆合一”充分展示了科技教育相结合的魅力:展教部也称科技馆,分设科技活动展览馆、天文台、数字球幕影院、4D动感影院、儿童乐园等五个部分,场外还有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厅、红领巾广场和国防教育园等片区,充分发挥了展教功能。培训部也称少年宫,共设专用教室61个,分为书画、文化培训、音舞和体育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按照专业特点进行硬件配备和文化布置。“馆校结合”为学校提供了一流的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了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组织学生到科技馆来参加体验活动,分享科技馆优质的科教资源。

同时,中心还有一套科学的运营模式和管理制度,实行每周二到周日对外开放,节假日不休息的工作制度,寒暑假期间每天对外开放,全年为市民免费开放320天以上,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开设培训班共560个,2万多人次参加培训,2万多名中小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2009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先进集体,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三、引进国家级项目支撑,不断提升科学教育层次

在市科协牵头和指导下,中心承担了中国科协多个科研项目的试点工作,成为全国34家“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试点和示范推广区之一、全国30家县级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共建共享试点单位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场馆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研究基地之一。2008~2010年,中国科协开展的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在中心成功试点并转入全面推广,为中心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提档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蚕桑居”、“木工屋”和天文工作室为载体的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深受青少年朋友的青睐。

“桑蚕居”工作室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由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苏州市蚕桑站、吴江市科协、吴江市蚕桑站提供技术支持,立足本土文化特色,用人工饲料饲养彩色蚕,并成功培育蛹虫草。在工作室青少年朋友可以亲眼目睹、亲身体验蚕的一生的各种演变,既增长了学生的科学知识,也培育了他们勇于探索科学秘密的兴趣和爱好。

“木工活”工作室锻炼动手操作的能力。该工作室由江苏汉博教育培训中心和吴江市科协提供技术支持,从美国引进,结合本土木工传统工艺,针对8-18岁不同年龄段分别开展测量、切割、钉牢、加工四个阶段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包括知识、游戏、技能等,学生通过木工设计、制作、拼装和创意发明等活动,不断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建立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天文工作室”积极开展对外交流。通过小小卫星制作、带领孩子玩转天文、海峡两岸天文科学教育论坛等形式,把深奥的天文科学知识变成轻松、生动、有趣的课外兴趣知识,既拓宽了孩子们的眼界,又增强了他们对天文学的兴趣。

四、突出资源共建共享,不断打造科技教育品牌活动

为推动本地校外活动场所更好地发挥科普教育功能,满足青少年参与校外科技活动的需求,实现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在市科协、教育局和心理卫生协会的支持下,组织开展了“心灵•艺术•科学”探索日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心理团训“让梦想接近现实”、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开展文化艺术教育,包括Cosplay动漫设计制作、乐器、乐理、书法、绘画、舞蹈、合唱、剪纸、陶瓷、写作等;开展科普展示教育,包括趣味科学小实验、机器人俱乐部、玩转天文、木工制作、“市长奖”作品展示等。此项活动获得江苏省校外教育实践案例一等奖、江苏、天津两地校外教育实践案例交流一等奖,同时也得到了中国科协、省科协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大众科技报》上作了专题报道,并向全国介绍推广。

五、紧贴形势、大胆创新,力争科技教育取得新突破

(一)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变“来馆参观”为“送馆下乡”。由于农村和社区的科技馆设施比较匮乏,学生缺少基本的科普活动场所。为此,我们将开设微型流动科技馆,把优质的科技馆教育资源送到各镇区中小学校和外来人口子弟学校,把小型的科教展品、科普展板以及学生的小创造、小发明送到各中小学校展出互动,变学生来馆参观为主动送馆下乡,从而弥补农村、社区科技场馆资源匮乏等不足。

(二)坚持校内校外合作,不断拓展科技教育覆盖面和参与率。多年来,吴江市科协、教育局以及相关部门在学校、社区、基地大力推进了各类科学工作室建设,目前在全市已有20多个主题鲜明的未来工程师工作室、10多个科普教育基地和社区科学工作室,为了把这些分散于各个学校和部门的科普资源充分整合起来,我们将以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主阵地,进一步拓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覆盖面与参与率,把山湖花园小学“水的灵动”、鲈乡实小“电子慧谷”、松陵一中心小学“地震科普馆”、市卫生中心的“健康教育园”、梅石社区的“科学生活馆”、山湖社区的“科学体验园”、平望镇“长漾淡水鱼科普馆”等,纳入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活动范围,为学校提供“菜单式”自选服务,进一步提高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广度与深度。

(三)坚持科技人文融合,促进中心全面发展。按照校外教育场所要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组织开展生动活泼、怡情益智的文体、科技等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的要求,我们在突出科普教育和展示功能外,另外又成立了少儿民族乐团、少儿管弦乐团、少儿合唱团、少儿舞蹈团、少儿柳琴团、少儿美术社、少儿书法社等少儿艺术社团,进一步将科技和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中心全面发展。

  • 责任编辑: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管理员
  • 阅读次数:1490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场馆在线 场馆动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