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办第二十届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2024年全国科技周暨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科普活动。当天,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德市李家镇人民政府等单位以及近200名公众共同参与本次活动。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所长赵方臣首先从互动性高、体验性以科研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介绍了此次公众科学日活动内容。并表示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自更新改造以来已免费开放680天,参观人次突破100万人次,通过不断探索合作运营的新模式,已取得诸多积极进展,获得省、国家级荣誉超过50个。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将不忘初心,继续发挥科研成果丰硕的优势,推出特色科普活动。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张建成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对本次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提出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作为中国科学院在江苏的派出机构,在院党组的指导下,应当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希望通过这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大家一起走进生命和地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辑郁宝平表示南古所与苏科社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共同出版了一系列获得国家级荣誉的好书,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远古的悸动-生命起源与进化》等。在近年来的深化合作下,此次活动共同见证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新生代腹足类》的正式发布。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浙江省地质博物馆与建德市李家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沧海遗珍-走进浙江建德李家生物群》特展于当天举行启动仪式。建德市李家镇位于杭州市建德市西南部,在约3亿年前到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时建德所处的华南板块处在赤道附近,李家镇当时地处边缘海域,现今在该地其发现的化石门类以珊瑚、腕足动物、瓣鳃类(双壳类)、腹足动物、头足类、棘皮动物、鱼类为主。特展由赵方臣、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建德市文广体局副局长王献萍、建德市李家镇党委书记何洪宇、李家地质与化石科普基地首席科学顾问郭建崴、浙江地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心副主任吕剑共同启动,该特展为期三个月。
科技类学术著作《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新生代腹足类》正式首发。《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新生代腹足类》一书由南京古生物所和苏科社联合推出,由南京古生物所俞婷婷、李莎、房亚男和青海油田研究院随源太、杨平、路艳丽的研究团队联合撰写。这是一部系统研究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新生代腹足类生物的科技类学术专著,也是目前柴达木盆地新生代腹足类生物研究第一部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系统分类成果。赵方臣、郁宝平共同为新书揭幕。
青藏科考纪录片《穿越两亿年》举办首发仪式。该纪录片由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联合出品。作品将专业科学知识与纪实手法融合表达,近距离跟踪拍摄科学考察全过程,展现最真实的科考风貌,使科考过程既富有生动性和趣味性,又具有广泛的公共性。这也是古生物科学传播领域中科学家团队与纪录片制作团队的深度协作。由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董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以春共同开启穿越两亿年之门。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李忠秋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鑫分别带来题为《鸟类多样性及其保护》、《消失的“大印度”——来自青藏高原上的微小的海洋生物的见证》的主题科普讲座。李忠秋教授从鸟类的定义及特征、鸟类分类及多样性以及鸟类所面临的威胁及保护等方面展开精彩的讲座内容。李鑫副研究员则为公众展示了微体古生物-放射虫的定义、形态、研究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对放射虫的研究推测出在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过程中,曾经印度大陆北部的“大印度”消失了。讲座线上部分由青鸟新知、江苏有线等平台同步直播,观看人次达10万余人。
为响应公众科学日,当天下午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特安排科普游、物钟奇园-志愿者生物多样性野外科考和科技周科普进校园等一系列“硬核”科普活动。有博物馆的专业老师为公众与志愿者们讲述“演变中的地球,进化中的生命”为主题的地球故事;回到过去与李四光先生对话,感受地质古生物学科研究的发展变迁;走进实验室观摩实验老师操作高精尖仪器,进入物钟奇园野生动物保护基地投喂小动物的同时学习如何科学救助野生动物。希望这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深度科科普游能够在他们心中撒下科学的种子!